4000-887-817
 
取舍有道,人生从容
日期:2018/11/3 11:09:55
来源:启元堂

要或不要;选择。取舍,是一种精神;取,是一种领悟。舍,更是一种智慧;取舍,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。佛经云:舍得,舍得,有舍才有得。有取有舍,不舍不取,小舍小取,大取大舍;欲求有得,先学施舍。取舍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哲学,也是一门生存的艺术,是选择、承担、忍耐、智慧、痛苦与喜悦的达观境界。

取舍有道,人生从容。在对名利的取舍,取舍之间,彰显智慧。春秋时期,范蠡直面吴越争霸,勾践卧薪尝胆,终成霸业。他与文种功不可没。勾践登基,欲拜范蠡为相,可范蠡拒辞,隐身避世,耕读胶东。后来,他又被齐王相邀,仍再次辞别,遁世而去,终成商行至尊——“陶朱公”( 忠以为国,智以保身,商以致富,成名天下)。而文种命运,却引得无数嗟叹。取固费力,舍亦很难。人世间,万事万物,因缘而来,缘尽而别,这不是偶然。鱼与熊掌,不可兼得。因为得失不关键,关键是得之所得,失之该失。因得而失,因失而得,这样才能把握取舍。无数实践告诉我们,进而有道,取而有度,取舍相宜,从容进退,身心无累,快意潇洒。行止何处,随缘随意,不必逞强。但得与失,不在个人;取和舍,尽在造化。得之,别贪;失去,勿悲。得与失,尽付笑谈中。


人之一生,竞争和惊险无法逃避,贵在坚持与放弃。坚持时不坚持,努力时不努力,认真时不认真,注定失败;同样,放弃时不放弃,舍时不舍,也注定失败。然而,适时放弃,明智选择,这就是智慧。人之苦恼,皆因取舍的犹疑不决所致。别以为取得即为大智大勇,而善于割舍,更为智慧与勇敢。人们之所以常常选择之后,又常追悔,这就是一种不能舍弃的心情在作怪。且是小取小舍。大取大舍,无疑是人对功名利禄的取舍。此种境界,唯有古之先贤最懂。即前半生,求功名,求建树,追求绚烂,乃是取;后半生,放弃执著,回归平淡,乃是舍。

人在健康时,常用生命换取钱财;而当患病时,却以钱财保住生命。人,长命百岁而一生贫困,堪称是一种不幸,但只有“穷苦”。拥有钱财却灾祸缠绵,陷入又一种不幸,实属于“煎熬”。

取舍有道,人生从容。在生命与钱财的取舍上,如何建立持久的均衡,甚难!因为往往人由穷变富,拥有巨额钱财时,早已将当初欲求知足的心理砝码丢弃了,生命逐渐向钱财倾斜。直至生命曲终,钱财余音不绝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他的戏剧台词中说:“在现代社会中,没有信念的阔佬,比没有节操的贫妇更加危险。”因为多余的财富,只能换取糜烂的生活。而精神的必需品,是无需用金钱购买的。环顾四周,在一些人的眼里,总误认为“金钱可以主宰一切”。有了钱财,就意味着拥有了权势、安逸、享乐和自由,可以为所欲为,活得痛快,改变人生。于是,一富遮百丑,所有的脏污和缺憾,都可以用金钱掩盖与弥合。但是,唯独忽略了重要一点,那就是“身心健全”“益寿延年”,它却是无法用钱财来填充和修复的。


那么,在人的有生之年,运用拥有的适量钱财,构筑生活的坚实框架,有效延续生命时限,根源来自“科学养生”。从心理学视角看“生命与钱财”的矛盾,实质是“自身与现实”的冲突。无忧和焦虑,舒适和痛苦,时而交替出现,人可以在平素生活中加以调节冲突双方的关系,增强忧患意识,多些换位思考,把握无忧,低调舒适,缓和焦虑,消除痛苦。建立心理防御机制,原则上讲,可以分别采用压抑、否认、投射、退行、远离、抵消、转化、补偿、幽默、升华等方式,,适时加以防御变革。针对此种心理状态提示四句话应对矫正,就是“把握合度,,量入为出,淡泊世事,适可而止。”悉心思考,寓理其中。而今,人对生命时限,还是难于做到额定或预测的。意欲养生,度的约束,衣食住行,情志心境,,无不如此。经济状况,,因人而异。宜做纵向对比,忌与横向找平。须知:事业钱财,水涨船高,亦应有度;倘若失节,身心俱衰,生命不在,一切皆无。世态万象,不可尽览。少则心安,多则扰神。战国学者韩非主张养生必须守度去泰。倘若失度,任其纵横,必将损及身体乃至性命。又说:欲求长寿,有待争取,顺应自然。“圣人之道,去智与巧,智巧不去,难以为常”。


取舍有道,人生从容。生命的世界,取舍为上。一个人,若能观古今于须臾,抚四海于一瞬,就更懂得欲多则心散,心散则志衰,志衰则思不达也。学会遗忘,就懂得取舍;选择淡定,就敢于舍取;学会取舍,就懂得生活,也保持简单心境。但简单不是无为,而是争取和追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