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0-887-817
 
药食同源,健康的根本
日期:2018/10/16 14:40:49
来源:启元堂

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相同.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中写道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”,反映出“药食同源”的思想。滋养身体为“补”,排泄体内废物为“泻”,这些“补”或“泻”的药,都取自于食物。“补”药大多含在谷物、果实、豆类、蔬菜类、动物性食物和矿物质食物之中。“泄”也有“补”性,称为“泄”胜强的食物。如:红小豆、黑豆、绿豆、冬瓜、黄瓜、海带、鲤鱼、葱、姜、薏米等,都具有利尿、消肿(发汗、解毒等作用。我们每天食用的蔬菜、谷物、水果等所有的食物,都既是食物又是药物。地球健康、社会健康、万物健康、万物之灵才健康健康的根本:上医治未病,防患于未然,预防花一元,治疗花一百,保健、吃药都不是健康的根本。药食同源才是健康的根本!

安全、有效、实用-------中药与食品关系人类健康、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,服用安全、无毒副作用是中药发展应该坚持的第一原则。生态安全。保护野生中药资源,维护生态平衡,如杜仲补益肝肾治腰脊酸疼,蛹虫草治肾虚,人参大补元气用于体虚欲脱,灵芝提高免疫力都长期有效。要是养生,有效才是硬道理。最后实用是容易储存、携带、服用简单、易吸收。 “治未病”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。防患于未然。加强健康教育、增强全民健康意识,人与自然的和谐,人与社会的融合,药食同源、药膳美食养生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
神农尝百草与其说是找药,还不如说是找食品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,很多药物同时又是食物。中医学把生病既不排除治疗,又把吃药与饮食结合起来,堪称中国一绝。日益富裕起来的不少国人,却把“药食同源”与“吃啥补啥”混为一谈。为壮阳补肾,牛鞭、狗鞭、鹿鞭、羚羊睾丸、黄羊哨(母黄羊生殖器)、海豹鞭等等,堂而皇之穿肠而过……这样的吃法真的无益于健康也不是“药食同源”的中医学观点。如有谁为了跑得快,就没完没了地吃兔子腿。最典型的是“鞭”,即动物的阴茎,被一些人称为壮阳灵药。其实,它与普通的动物肉一样,无非是一些肌肉与结缔组织,仅含有少量的类固醇激素,不具有治疗价值。至于动物的睾丸,食之反而会引发“虚火上炎”,而且睾丸内含有大量的雄激素,过多食用会引起肝功能异常、黄疸、肝出血甚至肝脏肿瘤。故“吃啥补啥”毫无科学道理,是对“药食同源”的误解,与健康无关。

为什么食品能入药

食物入药,可以用来防治疾病。在古代原始社会中,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,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,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,这是“药食同源”理论的基础,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。研究表明,医药在健康中只起8%的作用,而合理的膳食却能起到13%的作用。尤其是针对高脂血症这样的生活方式病,饮食治疗能起到47%的防治作用。

食物也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,虽然食物之四性五味的偏性不那么大,但其同样适用中医的治则,比如“寒者热之”、“热者寒之”等。

“四性”又称为四气,即寒、热、温、凉。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、泻火、解毒的作用,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、绿豆汤、西瓜汤、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,生津止渴;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,如严冬季节选用葱、蒜、羊肉等食物,能除寒助阳,健脾和胃,补虚。食物除“四性”外,尚有性质平和的“平性”食物,如谷类的米、麦及豆类等。

“五味”即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。食物的味不同,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。辛味食物祛风散寒,舒筋活血,行气止痛,如生姜发汗解表,健胃,胡椒暖肠胃,除寒湿,韭菜行瘀散滞,温中利气,大葱发表散寒;而甘味食物则可补养身体,缓和痉挛,调和性味,如蜂蜜等;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,如醋等;苦能泻火坚阴,如苦瓜等;咸味软坚散结,润下通便,如海带等;在五味以外,还有淡味,可渗湿利水。

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植株特点和味道来推断其功效,比如,山药味道甘淡,所以入脾经;皮黄肉白,故可补肺脾;体质柔滑液浓,故益肾,滋养血脉,强志育神。

食疗注意事项

食疗是否存在过量?一言以蔽之——调理准确则无过量,调理不正确则可能过量。

药膳具有丰富饮食、保健养生、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,在应用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,不应滥用。 应正确对待药膳与药物的关系。药物是去病救疾的,见效快,重在治病;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,见效慢,重在养与防。食物疗法不能代替药物疗法,但是药膳在保健、养生、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,尤其是慢性病、老年病、部分妇女、儿童疾病。中医治病之法不一而足,如药物、食疗、针灸、按摩、气功、心理、音乐、药浴等,各有所长,各有不足,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,不可滥用。
合理的食疗,不仅所含的营养成分齐全,配方恰当,而且色、香、味、形美观,能增进病人的食欲。那些针对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制定的食疗配方,在健康恢复阶段能起到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。《内经》提出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,说明药物主要是袪除病邪,而五谷、五果、五畜、五菜等富有营养的食物可以补益精气。
  
中医食疗的特点,不能单纯以营养素的含量和作用来解释。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,就是用食物性味的细微偏性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,扶正袪邪,以期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。
  
食疗的具体形式就是药膳,是以辅助治疗某些疾病为目的,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,如《内经》提出的“虚则补之”、“实则泻之”、“寒则温之”、“热则凉之”,针对不同的体质用不同的食疗方法,再加入一定量相应的药物配制而成。药膳要有针对性,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,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保健、补养有相同的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,应有针对性地辨证施膳。
  
幼儿与成人相比,生理上最主要的特点是幼儿处在不断生长、发育的阶段,尚未成熟与完善,属于稚阴稚阳,脏腑娇嫩,易虚易实。根据其生理特点,小儿易于出现热症、阳症,处于生长期需较多的营养物质,且小儿脾胃不足,过食生冷、油腻之品极易损伤脾胃,引起消化不良。因此小儿的饮食应少温补,多样化,富有营养,易于消化,且尤其应注意时时呵护脾胃,以补后天之本。
  
中年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,脏腑功能逐渐由强而弱,这个时期的许多人肩负工作、生活两副重担,往往抓紧时间拼命工作,自恃身体好而忽视了必要保养。中医认为过度劳体则伤气损肺,长此以往则气少力衰,脏腑功能衰败,加速衰老;而过度劳心则阴血内耗,出现记忆力下降,性功能减退,气血不足,久而久之出现脏腑功能失调,产生各种疾病。中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如青年时期,所以中医很注重中年人的保健调养。中年时的补养不但使中年时期身体强壮,还可防治早衰。通过药膳选用补肾、健脾、舒肝等功效的食物,可达到健肤美容、抗疲劳、增智、抗早衰、活血、补肾强身的作用。

老年人由于大半辈子忙碌奔波,过度劳心劳体,已经出现脏腑功能的不足,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出现了气血津液的不足,加之青壮年时期所遗留的一些病根,往往虚实夹杂,以虚为主,表现出体力下降、记忆力减退、头晕、失眠、性功能减退、腰酸腿软、腹胀、纳差、便秘等,应建议其到正规中医院辨证,合理使用药膳。